top of page
pexels-motomoto-sc-4610857.jpg

印尼文化

         @臺灣

III 印尼文化@臺灣: Welcome

About

工作坊(四)我們的移動城市
工作坊(五)舞蹈時代X移動時代:舞動移的人生

III 印尼文化@臺灣: About
一般 (4).png
III 印尼文化@臺灣: Welcome
1U4A4849.JPG

簡介

移動像一條長河,不斷往更富饒的地方前進,有時是新舊交替,有時是暗潮洶湧,有時又是強力衝擊的瀑布。分享人Marco是印尼都市發展的專業工作者,在移動的長河中看見因移動碰撞出的社會文化,以印尼人的移動經驗出發,分享在異鄉實踐母國文化的機會。

III 印尼文化@臺灣: About

講者介紹

鍾適芳_edited.jpg

鍾適芳┇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製作人、策展人。策劃音樂及影像展演,「流徙」為其長期關注與策展的核心。透過國際展演計畫,積極串連東南亞音樂家、藝術家、導演及學界。現為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策展實踐碩士學程客席講師兼課程顧問。

Marco只有頭.jpg

Marco Kusumawijaya┇印尼RUJAK都市研究中心創辦人及研究員

Marco 是一位專業建築師與都市學家,並同時涉足藝術領域。2006年至2010年間,他曾擔任雅加達藝術理事會的主席和主任。之後,他創辦了羅惹都市研究中心(Rujak Center for Urban Studies (RCUS))。最近,他將出版一套有關印尼城市的導論性書籍,將於2023年8月15日公開販售。

III 印尼文化@臺灣: Team

活動後記

藝術有拉近距離、促進溝通的力量

身體並不只是體力與才能
人並不只是勞動力
工作並不只是生產

鍾適芳

Marco Kusumawijaya

III 印尼文化@臺灣: Testimonials

Migration: Beyond Economic Exigency
經濟之外的移動

Marco Kusumawijaya

1U4A5125.JPG

祖先也是華人

Marco的故鄉是一座印尼海邊的小村落。250年前,在中國東南的客家祖先為了離開清朝統治,乘著風浪而來,在印尼落腳,最後成就現在的Marco。移動並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追求美好的未來。與地方、你我都大有關聯。

蠟染

Batik從哪來?

Marco認為,移動同時具有多元性與跨時性,無論是城市之間、鄉村—城市之間、社區之間、社群之間、國家之間,都是移動;短期的出國留學、長期的移居,也都是移動。一個經典的例子可以從印尼有名的蠟染技藝Batik看出來,起初,相似的花紋在7世紀的西亞一帶出現,隨著貿易來到唐朝,後又跟著僧侶、商人來到印尼,最後成為如今看見的Batik。

漁村

韓國的移工社群與社會

再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以韓國4-6月(韓國海帶主要的收成季節)的數據為例,Marco認為,到今年為止,疫情造成的移動停滯大抵結束,現在移工數目已回升。在韓國的莞島,每年都有大量移工紛至沓來,Marco以「季節性移工」稱之,其中也有台灣人。

在這之中,韓國人發現,移工們並不只是來工作完就走,反而有大量的外國人開始定居在韓國農村,並且生下許多混血兒,成為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一群人。

粘接

先是人,才是移工

因此,Marco強調,移工到他國工作,帶來的不只是技術與勞動力,更有文化影響。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筆下工頭角色講的:We asked for workers. We got people instead” 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在數據、經濟成果之下,所謂移工,首先是一個人。

1U4A5127.JPG

移動:無限的邊界

沒有人是「純種」的,所有人都帶著文化融合的血液。有人說,移動是跨越邊界到異地,事實上,就連「邊界」本身的定義與位置也是新穎而多變的,例如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過去沒有限制,如今卻有了「國界」;台灣與日本曾是殖民地與內地,如今也拿了不同的護照;邊陲與核心也時時在變動,移動的方向並不是固定的。因此,要觀察移住與邊界的改變,我們必須具有長時間的歷史觀點與跨域的地理觀點。

Image by Nani Chavez

政府與社會的主動責任

最後,Marco提到,當代的政府應該主動創建平台,讓移工展現(Practice)特殊文化,並且整個社會都應給予正向的回應。因為地主國當承擔平等、自由造成的風險,多元社會帶來的創新將會遠超原先付出的成本。

III 印尼文化@臺灣: Services

鍾適芳 X Marco Kusumawijaya X 觀眾

對談(一)

1U4A5618.JPG

觀眾提問:

女性移工在台灣結婚後,如何與台灣文化相結合?
台印混血的孩子如何與社區互動?
台灣政府是否有長遠的視角?

III 印尼文化@臺灣: Inventory

鍾適芳 X Marco Kusumawijaya X 觀眾

對談(二)

III 印尼文化@臺灣: Inventory
1U4A5637.JPG

觀眾提問: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移住者在台灣實踐文化?

鍾適芳 X Marco Kusumawijaya X 觀眾

對談(三)

III 印尼文化@臺灣: Inventory
1U4A5034_edited.jpg

觀眾提問:

在台灣,社區、文化、美食大多是女性的空間,不知道是否有男性為主的領域?男性移工在互動時會說什麼?

一般 (6).png
III 印尼文化@臺灣: Opening Hours

簡介

活動的尾聲,我們邀請到印尼空中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 di TAIWAN)的舞蹈社團Uters Taiwan,他們用舞蹈展演從印尼移動至台灣的故事。除了分享,我們也邀請各位觀眾一同體驗簡易的舞步,共同舞出屬於自己的移動故事!

DSC05210.jpg
III 印尼文化@臺灣: About

講者與主持人

Marco只有頭_edited.jpg

Marco Kusumawijaya

印尼RUJAK都市研究中心創辦人及研究員

李慧珍 Jennifer_edited.jpg

主持人 李慧珍

Jennifer Lee

湄公河文化中心計畫統籌

DSC04946.jpg

Singo Barong
成員們

Paguyuban Seni Reog Singo Barong Taiwan
Singo Barong┇印尼臺灣藝術協會

DSC05426.JPG

Uters Taiwan

成員們

Uters Taiwan┇印尼UNIVERSITAS TERBUKA di TAIWAN舞蹈社團

III 印尼文化@臺灣: Team

​移動經驗分享

III 印尼文化@臺灣: Testimonials
DSC05150 (1).JPG

Indriati
Uters Taiwan共同創辦人、印尼空中大學管理學院校友、家庭看護工

我原本不是舞者,只是一個母親。來台灣賺錢、照顧老人後,才有機會上大學。一開始工作很累,除了照顧阿公之外還要幫忙照顧小孩子。原本的雇主很不喜歡我讀空大,怕影響工作,就算同意了也還是刁難我,不准我晚上開燈寫作業,我只好在櫃子旁邊完成。那陣子,休息是很難得的,一個月只有一次。後來好不容易換雇主之後,才有每週休息的機會。


Uters Taiwan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三個人,也沒有很多上台跳舞的機會。第一次表演是在228公園,那個時候連表演服裝都沒有,所以就隨便穿,之後才開始很多人邀請。

III 印尼文化@臺灣: Pro Gallery

真正多元的社會,就是個能讓任何國籍、任何理由來台灣的人,都能獲得協助的地方。

感謝舞者們在台灣創造了這樣一個連結台灣、印尼藝術與情感的空間。

藝術除了娛樂之外,也是世代之間的連結。

by 李慧珍 Jennifer

III 印尼文化@臺灣: Testimonial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