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首頁結語.png

文字與移動

工作坊(二)深度議題怎麼寫:傳媒新媒一起看

工作坊(三)文字時代X移動時代:在筆下的移動

II 文字與移動: About
一般 (3).png
II 文字與移動: Welcome

活動簡介

 深度議題怎麼寫 : 傳媒新媒一起看

邀請記者石山絵歩以及網路媒體「報導者」的記者詹婉如,為我們深入探討媒體在移住議題中的影響力,讓觀眾可以一次看到新舊媒體對於移住者議題的看法、經驗。同樣都是深度報導,兩者會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留住閱覽者?除了譁眾取寵之外,媒體如何做到收支平衡的經營?

IMG_1929_edited_edited.jpg
II 文字與移動: About

講者介紹

王淑美修.jpg

主持人 王淑美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王淑美教授的專業是新聞實務、消費文化研究,與傳播科技與社會,過去也曾擔任報社記者,多年來在政大教授新聞寫作,對台灣的媒體生態、文化擁有用不完的熱情。

ISHIYAMA.jpg

Epo Ishiyama石山絵歩
┇日本每日新聞亞洲總局特派員

石山絵歩是一位任職於日本《每日新聞》的記者。入職時駐點於岐阜縣時開始關注當地紡織廠外籍實習生以及外國移工如何在日本活的有尊嚴。她的著作包含:透過至2008年與日本簽訂雙邊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 Program)赴日的看護和其他在日本工作的外國籍看護。擔任南加州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時,她研究外籍看護對於職業婦女在家庭外的影響力。

詹婉如-3_edited_edited.jpg

詹婉如
┇報導者Podcast製作人

現為報導者Podcast製作人,負責節目企劃、主持、製作。關注人權議題,報導觸及死刑制度、修復式司法、跨國人口販運、在台移工#MeToo、婚姻平權、監獄高齡化、少年犯罪等。

獲獎無數,近五年來就囊括海內外新聞獎獎盃20座。

II 文字與移動: Team

Traditional media in the time that has internet

網路時代下的傳統媒體

石山絵歩 Epo Ishiyama

1U4A4971.jpg

本身也四處移動的Epo

Epo從2008年開始擔任日本每日新聞的記者,他最有興趣的主題包括在日本的家庭照護工與移工,以及性別議題。多年來勤跑與它們相關的司法部門。長年的記者經驗讓他對時代變遷有感而發。

報紙棧

噓!行業潛規則

在日本,記者這行的新人都是報導偏遠地區的意外,幾乎每天都要跑警局,因為他們認為在鄉下的新聞數量較少,可以順便練習報導的流程、行業內規與人情世故等,每日新聞作為日本最老的報社,這些成規自然也有。

Image by Danist Soh

​優點也可以是缺點⋯⋯

對此,Epo認為這些默契是有好也有壞的。比如,記者之間的俱樂部雖然排外,且會獨佔消息來源,但也讓記者與公部門之間的消息傳遞更快速。然而對他而言最大的壞處卻是,網路時代的人們普遍對政府權威、媒體的信任度下降,採訪時講出自己來自每日新聞,過去是權威的代表,現在卻不被信任。

1U4A4893.jpg

網路世代 查證、分析更重要

同樣的,在網路盛行的時代裡,單純只是報導官方聲明已經不夠了,觀眾早已能快速得知消息,現在他們需要的是記者的深度報導、分析與基於事實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這紛雜的消息來源中,記者必須擔綱「查證」的角色,因此,現在的記者必須具備相當多元的技能。

II 文字與移動: Inventory

Job or Kid? Illegal immigrant parents’ hard choice in Taiwan

​​工作小孩二選一?失聯移工父母的困難抉擇

詹婉如

媽媽_我DIY

經濟、家庭 二選一?

對台灣的妳而言,工作跟孩子是二選一嗎?或許經常不是,我們往往能夠兼顧。有了孩子,整個家庭乃至國家都為你高興。然而,對移工女性而言,答案卻是肯定的,等著他們的,是失去孩子,或者失去工作。

IMG_1932.jpeg

【報導者】的三不原則

詹婉如這麼介紹報導者,他說,報導者是一個非營利、靠捐款營運的媒體,並且以深度報導、調查性報導為主,目的是讓閱聽人看見事情背後的結構因素,因此董監事與捐款者都必須堅守「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的原則,以維持報導的獨立性。

7_edited.jpg

移工的求救紙條

2011年,詹婉如曾報導一起臺灣奴工事件,將家庭看護工的生活處境公之於眾。這些女性移工中,有人護照被扣留、被囚禁、被帶去賣淫,連求救都只能透過小窗戶往外丟紙條,或者躲在計程車上求司機載他去派出所。

1U4A4923_edited.jpg

「沒有人相信我」

2019年,詹婉如再次挑戰移工議題,這次他報導在台移工的#Me_Too ,在國籍與性別的交織下,性騷議題同樣是禁忌,幸好,還有少數人透過媒體的麥克風,勇敢的說出口。
「沒有人相信,因為現場只有他跟阿公」一個受訪者如此說。
從許多性別研究中可以看到,否認是加害者最常說的話。人們即便承認性騷,也會幫阿公開脫,但卻不會跟移工道歉,因為移工是最底層的存在。社會輿論都不支持,遑論尋求事事要求證據的司法正義。

II 文字與移動: Inventory

是什麼結構讓移工總是受害?

讓雇主與仲介總是看起來像反派?

詹婉如

投票箱投票
陰影

No vote, No right?

面對移工的司法窘境,立法相關人士誠實的回答:「他們沒有選票,所以沒有發聲的權利。即便說了,也不會被多數官員聽見,他們的聲音過於微弱。」

​有進步 但仍遠遠不夠

沒錯,十幾年來台灣的法規一直在進步,2023年的移工可以打1955,不用再丟紙條、躲計程車了。​​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在前進的過程中,許多活生生的人都還正在受苦。

1U4A5040.jpg
1U4A4816.JPG

異域生養

2023年,詹婉如繼續討論異域生養的議題。在台灣,有上萬名的移工父母,在不屬於他們的國家——台灣懷孕、生養小孩。

他們的困境該如何結束、如何改善?

​如何伸出援手?

永恆的烙印

在台灣所經歷的辛苦與傷痛,將成為當事人心中永遠的陰影,就像慰安婦的故事一樣。身為媒體,就是要幫助他們說出這些故事,即使是用匿名或變聲的方式。

II 文字與移動: Inventory

觀眾提問與結語

II 文字與移動: Services
平等, 旗幟

兩位在書寫報導時,若涉及容易被標籤化、污名化,相對脆弱的群體之負面形象,該如何平衡新聞媒體對寫實的要求與社會正義?

Epo:採訪開頭會以聲明的方式,將他們的身份與視角寫清楚。同時也會書寫多個面向,因為被標籤者的視角往往比較不容易被聽到。

婉如:我認為,不只移工,結構中的每個人其實都被污名化了。記者們在書寫報導時要想,是誰讓整個結構都在欺負移工媽媽,又是誰讓結構使得雇主變得可惡?

為什麼明明法律都有救濟的方式,卻沒人告訴移工?為什麼大家一起參與結構,並且成為共犯?我認為,媒體的作用就是幫助拆解 “結構” 導致的(所有人的)污名,而不只是移工為什麼被污名化。

1U4A5052_edited.jpg

講座後記

II 文字與移動: Testimonials

受到不當對待或性騷擾,將成為當事女性心中永遠的陰影,就像慰安婦的故事一樣。
而身為媒體,就是要幫助他們「說出」這些故事

詹婉如

一般.png
II 文字與移動: Welcome
II 文字與移動: About
1U4A5536.JPG

簡介

文字創作團隊「移動羅曼史」的發起人宋家瑜以及記者石山絵歩,以對談的方式,從文學與記者的角度,分享文字工作者如何設計企劃、進行田野調查,到最後製作出與公眾對話的文字作品。

講者介紹

歐子綺.jpeg

主持人 歐子綺┇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歐子綺助理教授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2018年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後,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她的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都市治理、移民研究,開設人類學、移民與文化的十個關鍵字、移民與全球化等課程。她的教學理念著重學思與社會實踐並進,將課程與「創新國際連結USR計畫」相結合。

ISHIYAMA.jpg

Epo Ishiyama石山絵歩┇日本每日新聞亞洲總局特派員

石山絵歩是一位任職於日本《每日新聞》的記者。入職時駐點於岐阜縣時開始關注當地紡織廠外籍實習生以及外國移工如何在日本活的有尊嚴。她的著作包含:透過至2008年與日本簽訂雙邊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 Program)赴日的看護和其他在日本工作的外國籍看護。擔任南加州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時,她研究外籍看護對於職業婦女在家庭外的影響力。

宋家瑜_個人照_edited.jpg

宋家瑜┇移動羅曼史藝術共創計畫發起人

宋家瑜來自台南,畢業於清華⼤學台灣⽂學所。長期關注移⼯⽂學,特別聚焦台灣與新加坡的移工文學與文化活動。長期在《報導者》、《新活水》、《皇冠雜誌》等平台,投稿移工議題相關文章。

II 文字與移動: Team

Writing Based on unheard voices
為沈默者而寫

石山絵歩 Epo Ishiyama

寫作的原因

1U4A5438.JPG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想當個記者?我會說,因為想知道更多不知道的事,為甚麼人們選擇移動?喜歡不同於純文學的寫作,寫下我的感受。

記者的文房「三寶」

Grey Theme Objects_edited.jpg

記者的寫作必須包含三種要素:基於事實;必須伴隨「問題」,在平常中尋找不平常;並且用故事吸引觀眾。


要開始你的報導,網路是很好的媒介,但是需要查證,而且民眾往往比你更快查到。參考政府相關資訊也可以,只是比較無聊。最後,你還可以聆聽在地的聲音,他們比較特別,而且容易被忽視,只是必須下許多功夫。

案例分享:Emily

成熟的夫婦顯示情

她在加州的洛杉磯做照護工,原本是個保險人員,直到五十多歲才去美國,工作期間還發現得了乳癌。原本,Emily以為照護是簡單的工作,自己生病之後才知道病人的孤獨與痛苦,以及照顧的困難,才真正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尊敬,對職場中遇到的同事、病人也更能同理。他的故事顯示照護與生病的界線其實是流動的,移工本身的故事也充滿個人實現與成長。

​田野調查成本高 收穫也高

1U4A5444.JPG

從Epo的分享可以發現,雖然在地故事很珍貴,但是事前的田野調查必須花很多成本,要用心的與受訪者相處、熟悉並且配合他的時間,慢慢才能深入的聊天。但在花費心力之後,其實往往可以找到感人的東西,與他特殊的個性、核心與本質,這正是擔任記者令人興奮之處。
現在的Epo也正在思考如何讓移工的故事不落入窠臼,不要看起來都是「移工苦難記」。

II 文字與移動: Inventory

「移動羅曼史」與自身經歷

宋家瑜

踏入移工文學

1U4A5455.JPG

在宋家瑜就讀碩士期間,臺灣的移工文學還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只有台北有較多移工文學活動,當時給他最多幫助的就是位在中和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以及後來參加的移民工文學獎,當時的他藉由幫忙翻譯校稿、紀錄、新聞稿,參與移工文學相關的工作。


畢業後,他也開始尋找國外的資源,無意中發現新加坡的孟加拉移工社群,規模不小之外,他們的呈現方式更讓宋家瑜瞠目結舌,除了創作詩歌,在發表時更以半戲劇、半朗誦的方式表演,原來文學與表演可以這樣結合。

長期耕耘

Image by Randy Fath

回台後,宋家瑜繼續接觸台灣的移工社群,以擔任模特兒、MV女主角等方式,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才與他們認識、接觸。
在過程中,他認識了一群熱愛攝影的移工,原先,他以為攝影只是愛好,沒想到移工們積極的精進技術,而這改變了過去有關移工的藝術作品,往往是從臺灣人的角度去凝視,少有移工主動拿起相機的。

大家都對愛情有感!

移動浪漫史_edited.jpg

經歷過這些,宋家瑜認為愛情和情感是移民工文學中相當重要的元素,因為比起移工的經驗,感情才是在全世界都容易共感的事物。
憑藉這個認識,三年前他與幾個夥伴共同發起「移動羅曼史」,他主張書寫脆弱團體,不等於消費弱勢,因此移動羅曼史也主打文學共創,鼓勵移工天馬行空。其次也發展攝影活動,以工作坊的形式讓攝影社團中的移工能探索攝影的其他可能。

藝術 X 金萬萬

1U4A5459.JPG

最近的活動則是在菲律賓移工的飛地——金萬萬名店城——舉行,以「在一坪的空間中收集愛情故事」為主體,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過程中可以看見藝術和店家、客人在僅僅是擦肩而過的時間內互動、產生交流,是相當少見而珍貴的畫面。

II 文字與移動: Inventory

觀眾提問與結語

II 文字與移動: Services
1U4A5545.jpg

參與或經營長時間的田野調查與認識,在兩位的工作中都是基礎,請問兩位有什麼訣竅可以分享?

Epo:在陌生的地方找採訪對象並不容易,我認為可以從既有的組織連結到移工,但還是需要不斷介紹自己,因為組織、移工都不認識你。找到受訪者後,不要問太多,專心聆聽並認真理解他們,才最重要。另外,最好不要提到自己事先採訪了誰。

家瑜:東南亞的語言還是必要的。即便沒有專業能力可以直接幫助他們,去學他們的東西,比如文化、語言,還是可以有效地參與他們的世界。

講座後記

如果不覺得自己跟某社會議題有關,其實很難產生改變與效果。
所以寫有關移動的目的比起「你該知道」,更像是認識移住者、與激發問題意識。

石山絵歩 Epo Ishiyama

台灣社會對移工不是歧視,是漠視。
做倡議其實就是要讓人們注意到,移工是在生命周圍的,只要有理解,就會變好。

宋家瑜

II 文字與移動: Testimonials
bottom of page